《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逃荒皖西(1941)

    

   据史料记载:1942年中原大饥荒: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

饥荒虽然以1942年最甚,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一季绝收,尚不至于饿殍遍野。我的家乡1941年开始连续大旱,颗粒无收,以草根树皮充饥。这一年村民开始了第二次大逃亡了,十室九空的惨象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

背井离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留在家乡则命运悲惨,结果可能是九死一生。

与其饿死乡里,不如出外求生。村民携家带口纷纷出逃。有西出潼关往陕西的,有翻过太行到山西的。当地称为“逃荒”。

二姑夫被日军开枪打死,就地芦席相卷草草掩埋。

我家是逃荒较早的一户。父亲在省会开封沦陷时,逃到安徽去了,托亲戚捎信让家人往东南走,到安徽西部一个叫界首的地方相聚。叔父也赶回接我们。

秋天,祖父、祖母举家逃荒,母亲拉着三岁的我,婶母抱着一岁的堂弟盈(厚性),越过敌人封锁线,到安徽省界首镇,去投奔先期逃到那里的父亲。家乡只留二姑母(仁慈)带着一个孩子守家看门。据说留下可吃之粮只有几升秕谷。

据老人们讲:天灾兵祸,公路、铁路全不通,先是从黄河上坐船顺流而下,后到中牟,我和堂弟是被用筐子挑着逃难的。途经开封时我大病一场,差一点埋葬在汴梁沙丘。

一路劳顿真是死里逃生。现在高速公路大概一天车程,那时要过封锁线、趟黄泛区, 携家带口步行,竟走了一月之久。

由于当时自己年龄尚小,如今老人们均已作古,具体情况已无从知晓了。

 

[上篇]<---1941--->[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