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抗战胜利(1945)


      1945年春天,侵华日军己成强弓之末,顾此失彼。史料记载:4月19日,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部队在豫北战役中,一举歼灭盘踞在济源县坡头镇的日伪军750余人。


      8.15抗战胜利,9月3日本 正式签字投降。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忙着去沦陷区大中城市接管“胜利果实”,富商大贾及流离难民都纷纷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萧条下来,城市人口下降到7万余人。父亲和叔父回河南郑州经商,祖父带全家老小返回故乡---济源县坡头村。记得在开封见到交械投降后灰溜溜的日军,人们朝着他们愤怒的吐口水,骂他们也不还口了。


      当时,家乡以西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属太岳根据地;以东是国民党占领区,驻有军队。两党和谈,暂无战事。


      爷爷虽非秀才,但儒学功底不浅,又重操旧业,设馆教学。我家西邻有一个院落,有三孔窑洞,称作“学院”,祖父收有二十多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学生。相当于现在山区小学的复式班,年龄大者有十七八岁,最小者就是“茅罐鼻儿”和“狗蝇儿”了!因人施教,学习内容各不相同。桌凳自带,学费每年二斗粮。院中央槐树上卦口钟,是根据太阳影儿敲的,只课间休息时用一用。


      大一点学生,学《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竺翁对韵》等书,也学珠算,照着字帖写大楷小楷,严体、柳体、赵体都有。小点的,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描红“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等字。


      我年岁虽小,六岁开始学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会背会讲。后来又学《百家姓》、《朱子家训》和《必需杂志》,以识字为主。


      此间,打算盘会九变九,能背乘法九九歌。因为当时重量单位是十六两为一斤,几次遭打才学会“斤两歌”。口诀是:“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两整一斤。”意思当时弄不明白,只知道“一个六二五、一个六二五”地在算盘上往上加,指法上依然遵循着加法口诀的套路,加到十六遍时,就归结成了一。后来逐步明白了,实际上是用十六去除两数,等出来的小数。即1两=0.0625斤,2两=0.125斤,3两=0.1875斤,4两=0.25斤… 。


      当时,教师都有一个叫戒尺的板子,背不会课文、写不好大楷,或者调皮打闹,挨板子打手心、敲小棍、罚跪是经常事。祖父以严师出名,对我也毫不手软,有时遭罚跪不让吃饭,除奶奶之外,谁也不敢求情。对爷爷此举,我犹如老鼠见猫一般恨他怕他。

  

私塾所在的学院(原为土窑洞已荒废了)

 

[上篇]<---1945--->[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