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内战又起(1946)



      好景不长,1946年,内战又起,一个叫卫安生的保安团长,随国民党九十军北渡黄河,盘踞坡头。修寨墙筑工事,与共产党领导的杜八联为敌,坡头成了双方拉锯的战场。爷爷带着部分学生到我外祖父家孟县白坡村继续教书,我也住在外婆家。


      外婆家在孟县吉利乡白坡村,在我村下游4公里,是黄河上最重要的古渡口之一。河南岸是孟津县白鹤镇,武王伐纣时,在孟津会诸候,数万大军就是在这一带渡过黄河的,白坡西头一个自然村,至今仍称为渡口。外婆家院距滚滚黄河只有几步之遥。


      在前街一陈姓家院内,开始学《论语》、《孟子》。虽不全解其意,但会读会背。教室在堂屋和东厢,后院稍大,除有一个厕所外,还有一片空地,学生们常三三两两借入厕之名去后院玩。被爷爷发现后,制作一个叫“出恭牌”的木牌, 专门订立“新校规”:轮流去茅房,一个返回另一个才能持“出恭牌”出去。成群入厕之事被禁止了,但也发生过几次因一个学生逗留过长另一学生内急尿裤的事件。


      外祖父陈正有(1890-1974)是个老实农民,种地为生,逃荒时曾到陕西贩过土布 ,也曾在孟县冶戍镇村头经营过车马店。外祖母康氏(1889-1975),孟县吉利康窑人,信神,常燃香烛与人消灾,信徒们送些供品求神,外婆拿出分给晚辈。记得有一次我偷吃了一大块供肉,顺嘴流油,撑坏了肚,此后数年厌肉味。 兵荒马乱年代,仅有的一孔窑洞口砌成狭窄通道以防匪侵,后半截黑洞常冒顶落土,绝不许孩子们入内。


      母亲陈庆莲(1913-1990),是外公膝下三女之次,还有舅父陈庆宽。由于外祖父兄弟四人,到我母亲这一代,堂叔伯兄弟姊妹有十四人之多,五个堂舅九个堂姨。


     外婆家门口有个场地,与我年岁相近的表兄、表弟及几个小姨,打打闹闹,打车轮可绕场一周。常玩的游戏是打木橛子、单腿斗鸡、铜钱撞墙、抓杏核、弹玻璃球、老鹰抓小鸡、星星过月…,其中前四种现在的儿童已不见玩了。场南端有棵皂角树,苍老而枝茂,常被大人所遣,由我们采下皂角,供大人洗衣。场西边有个木制水车,套上牲口拉着转,可浇园。现在如果仍有此物,博物馆恐高价难求了!


      母亲这一代人,大概是近代中国妇女中最不幸的一代,除了饱受战争、饥荒、流离失所之外,读书没有她们的份儿,梳圆头缠小脚却赶上最后一批。纺花织布作针线,样样都得精通,推磨推碾作家务,还得种地。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尊老相夫用尽毕生精力。当孩子长大生活开始好转该享福的时候,却一个个撒手人寰,驾鹤西游。

  

外祖父陈正有(1890-1974)         外祖母康氏(1889-1975)

 

[上篇]<---1946--->[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