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郑州印象(1949)


      郑州刚解放,老的货币“中央票”不管用了,商店开始拒收。新的货币“冀钞票”流行很少,人们还不太接受。银元、铜元、铜钱成了交换手段。早晨上学前,母亲给我一个铜板,可在街上喝一碗胡辣汤,吃一根油条。直到“人民币”上市才改变这种状况。

      1949年的郑州,真可谓“电灯不明,马路不平”。除少数几条街是水泥路外,全是土路。电力供应晚上才有,很多居民用的是煤油灯。郑县老城在现在二七广场以东,以西大街较繁华一些。西关外是新兴商业区,大同路、德化街店铺林立最热闹。卖日用百货小商品,振兴商场多些。耍把戏卖艺(玩杂技)者,多集中在老坟岗。 

      火车站附近的一马路,有大片棚户区,火车站的候车室也是席棚搭建而成。当时郑州市面积很小,金水河以北及陇海路以南都是农田,老城以东和铁路以西,也是农村。街上车辆不多,大多是人力车或马车,自行车和黄包车统称“洋车”,只是用骑或坐区分。

      当时郑州没有自来水,我家用水也是到附近陇海路去挑,那里有个压水井,水质好一些,不苦,人们要排队取水。我对这种不用辘轳就能取水的方式很好奇,认为是高科技,反复琢磨多日不得其解。取暖作饭用煤炉,都是我趁星期天与同院女孩蝴蝶到火车站煤渣堆上拣来的。院内有个防空洞,曾几次躲飞机轰炸。

      当时,邻居们都说我“懂事”。但也有顽皮时候,常偷拿铜板或零钱去街上租“小人书”看。什么《猿人太山》、《鲁宾逊》、《三毛流浪记》…等,一个铜钱一本。还有一次,因听评书《济公传》入迷,竟逃学两日,老师告诉家长,父亲痛打我一顿,至此才知道父亲威严,总怕他三分。 

      郑州市敦睦路三益街小学,是二七大罢工发源地,铁路工人领袖曾住在这里,我们教室两层小楼就是开会旧址,十分有名。后来学校更名“市立八小”,我在四年级读书,小伙伴们相邀去北郊园艺场远足,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夹道迎接与欢送第四野战军过郑南下,列队出席郑州市庆祝建国典礼,到陇海公园观看《白毛女》演出,一幕幕感人场面,半个多世纪后还记忆犹新。

      父亲郑觉生是个戏迷,院内住有一位制胡琴师傅,常在一起演奏。当时河南梆子名角除常香玉外,有“洛阳马金风,郑县谭三喜”之说,父亲是谭三喜铁杆票友。有一次谭三喜在老坟岗戏院演出,柜上购票,特意雇一辆黄包车接我和母亲,这是我唯一一次坐“洋车”了。

       这年弟弟(厚祥)出生,乳名“建州”,与共和国同龄,比我幸福。我的童年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

 郑州市示意图                            郑州三益街小学旧址

 

[上篇]<---1949--->[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