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水漫白璧(1963)


 

1963年五一节前,突然接到调令,让我到安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本以为是岳父的主意,到安阳时才知他根本不知此事,是地区农科所由各县调兵选将所致。与我一批先后调入的技术人员有十几位。有清丰的李明经,滑县的宋继成和杨式贤,林县的张继祖,南乐的刘学忠,濮阳的崔恒敬,还有后来由浚县来的王石铮、许鸿任、李美英、……等。

53,我带着一个行李卷,到位于安阳白壁中棉所西场的所部报到,分配到办公室,与刘端敏一起协助秦世勤主任工作。农忙时还帮老农艺师李永春抓生产科研。夏收时,数万斤小麦打场、放磙、清选、晒粮入库,都是工人王德科和我协助李永春老先生完成的。

安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2315日正式成立。是行政区划变更时由新乡地区农科所分出来的。最初15名干部8名工人由辉县赶着马车来到安阳县白璧(安阳县东部重镇,距安阳市15公里,著名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就设在这里)。接受原安阳棉校设在中棉所西场东院的旧校址(此处曾是我6年前上学时实习的地方),又从安阳农干校调来了李永春、骆丽轩、杨振华、尚竞元等人,省下放干部丁永法、范和君、乔传恭、徐春华等人,加上安阳市来的部分工人总共才四十多人。

所长李自如是抗日时期老干部,打过游击,当过汲淇县县长,来安阳前任新乡地区农科所所长,懂业务,会外语,主抓科研。书记郭逢源也是老干部,抓政治工作,爱长篇讲话却不知所云。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十分敬业。小麦研究组郭循谦、范和君、杨振华等人搞试验。土肥研究组白鸿祥、徐春华、唐显政等人搞化验。杂粮组骆丽轩等人从春播开始将试验项目迁往淇县。植保组江砚曾、尚竞元到淇县西岗乡研究地下害虫。园艺组赵培仁开始在淇县思德西地栽植苹果、梨树。 

八月上旬降特大暴雨,828日,总降雨600多毫米,河水暴涨,庄稼地洪水过膝,白璧周围一片汪洋,交通断绝(当时往返安阳没有班车,大家是坐马车或人力三轮车)农科所成了孤岛,与外界联系只剩下一条电话线路。房子漏雨几乎无展席之地,我所在的办公室到处是滴水,所内准备把门板札成木筏,以备逃生。危难之中,大家都在坚守岗位,无一人出走。

大水过后,我去浚县看望兴荣母女一次,白寺以东一直到浚县城西,茫茫大水,村庄断壁残垣,只露屋顶,电线杆上挂满杂草,其景象惨不忍睹。所幸城中未进水,母女平安。

入冬后,全所搬迁,1215正式到淇县思德办公。这次搬迁不再用马车了,购买一辆南京产跃进牌卡车,顾不得上牌照就派上用场。这部卡车,两扇车门是帆布的,象猪八戒的耳朵,同事们戏称,是“猪八戒背来淇县的”。这种国产汽车虽其貌不扬,当时声望仅次于解放牌卡车,况且是全淇县仅有的三辆卡车之一 。

 

[上篇]<---1963--->[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