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豫北争雄(1965)


 

      安阳地区农科所,三年前从新乡农科所分出来时,当时只有15名干部,1965年时科研人员和干部已发展到80多人。新人新所,意气风发,科研工作蒸蒸日上。每年有30多项研究课题,有些项目走在省内前列,大有和新乡地区农科所争雄豫北之势。

 

      1965年魏培仁接替郭逢源担任党委书记,负责政治工作。李自如所长主抓科研和业务。干部中除少数几名行政干部外,多数是技术干部,且大学生居多。大家对高级技术人员都尊称为“先生”,有郭循谦、李永春、骆丽轩三位农艺师,还有尹炎章、白洪祥共五位“先生”。资格老的还有李灿、江砚曾、赵培仁、刘继曾等。160多名工人多住在思德场部,仅研究组内试验工住在所内。

 

      全所分小麦、杂粮(玉米、谷子、红薯)、棉花、植保、土肥、园艺、畜牧七个研究组,四个农村基点,一个实验农场。在科研方面,以老专家郭循谦领导的小麦研究组,选出了“安选二号”,引种“九兰三九”大面积推广。以江砚曾领导的植保研究组主攻地下虫防治,在淇县西岗建立蝼蛄防治实验点,日以继夜观测蝼蛄生长习性,精辟的研究论文受到全国好评,他们提出的防治方法,有效地对付了这种天上会飞、水中会游、土中会打洞的地下害虫(群众称蝼蛄为“海陆空”害虫,束手无策),大大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以骆丽轩为首的杂粮研究组,开始研究推广玉米杂交种,引进红薯良种,特别是大量收集谷子原始材料,用温汤去雄的办法搞谷子杂交,把中国的“小柳根”与日本的“六十天还仓”杂交,后来培育出著名的谷子新品种“豫谷一号”。土肥研究组开创了安阳地区施磷肥的先河,在各地大力推广。以老专家李永春为首的棉花研究组,承担了省品种试验。园艺组栽植的苹果园、梨园、桃园,其规模在全地区仅次于白条河和园艺场。畜牧组开展了瘦肉型猪的引进和大家畜疾病治疗。

 

      这年,我和刘端敏在办公室工作,三个主任是秦世勤、李书堂、宋继成。我当时是全所最忙的人之一,起承上启下作用。科研计划的编制,进度汇总,对外联络,接待来访,分发种子,接电话,开广播,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不知哪里来的精神头,全所熄灯最晚的是办公室(我就睡在办公室),天不亮灯先亮的仍是办公室。

 

      大家排队在大伙打饭吃,有节奏的用筷子敲着碗,叮叮当当,彷佛奏着美妙的乐章。

 

      当时我最渴望的东西是有辆自行车,南下淇县城北上高村车站便不用步行了。但这种渴望遥不可及,因为要省下180元费用实在太难了,况且购自行车是凭证的。实现这一目标竟用十二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实现。其间我除借车外,曾无数次用腿丈量过淇县至高村的沙石路面。

 

[上篇]<---1965--->[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