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汤阴拔瓜(1967)


 

      天下大乱比较容易,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一声令下,全国就乱了起来。“大批判”“大串连”把全国搅成一锅粥。上面在批 “刘、邓、陶”,下面都在打派仗,愈演愈烈,人人都在标榜自己“革命”“正确”,极左思潮泛滥,谁比谁都更“造反”。在农科所,一夜之间风云骤变,大标语冲我而来,要与 “牛鬼蛇神辩护士” 郑厚德斗争到底!连茶炉的锅台上也写着要 “砸烂江(砚曾)郑(厚德)狗头”。至此,文革中我一直与“牛鬼蛇神”脱不了瓜葛。(注:江砚曾,获嘉县人,植保组组长,被誉为地下虫研究专家,后病退故乡。)

 

      春寒渐去,大地转暖,春播季节到了。各级政府都处于瘫痪状态,在那大集体年代里,生产队长不敲钟,社员是不会出工的,春播进度迟缓,生产形势牵动人心,中央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紧急通知各地专门组建生产领导班子,从上到下都成立了“生产指挥部”,试图不违农时,搞好春播。为了增加指挥的权威性,在河南,省军区司令员何运洪将军亲任指挥长,号令三军之将居然指挥生产了,推动春耕生产之余,也难怪出现一些失误。

 

      我被抽到安阳地委赴汤阴县抓革命促生产工作组工作,两位组长是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一位是地区工会王主席,一位是地区妇联阎主席,六个成员全部来自农科所。六人分三派三种观点,口水仗没少打,但工作归工作,大家都很认真。跑一天回来住汤阴县招待所,吃饭时也辩论不休,辩论归辩论,饭量不减,五位男士中午照例每人三碗捞面条(下乡粮票有补助)。

 

      当时汤阴全县都瘫痪了,我们亲赴各公社检查生产进度,帮助重新组建生产领导班子,使各生产队的钟声一个个重新敲起,落实生产资料供应,安定人心,克服困难,缩小“文革”对农业生产之负面影响。

 

      四月底,上级开电话会,突然说“粮棉油计划面积必须完成,种植西瓜、甜瓜、黄瓜是走资本主义路线”,当时我们想不通,工作组并未向下传达。五月份瓜苗己出,上级检查后要求“拨三瓜”改种秋粮,群众十分抵触,把工作组称为“拔三瓜工作队”,我们左右为难,两位主席考虑再三,冒着风险向上谎报军情,说瓜苗已拨,实际上一棵未动,平息了这场风波。

 

      “辩护士”的来由是:我们主张运动初期整群众材料统统焚之,另一派主张要甄别对待。分歧最大的是两位所谓 “反革命”,一位是我的同学原百泉农校高材女生赵英华(小麦研究窒技术员,文革后平反入党,任安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另一位是原哈尔滨师大高材生孙纪庄(土肥研究室化验员,文革后平反,任濮阳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省政协委员)。我斗胆提出他俩是朋友不是敌人。

 

      “辩护士”这顶帽子,现在看没有贬意,但在当时形势下“辩护士”即相当于“与坏人同流合污”,是严重的立场问题和路线问题,随时都有被揪出批判的可能。我口头上说不在意,但心里却如芒在背。(中国当时没有律师行当,若有的话我很可能“弃农投法”,去当真正辩护人了。)

 

     1967年8月,毛泽东号召“就地闹革命”, 串联活动才基本上结束。红卫兵运动对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造成全国动乱的重要因素。

 

 

[上篇]<---1967--->[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