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我受省农科院之邀,参加北京农展馆布展,负责河南省农业科技项目展板设计布置,高压黑光诱虫灯和谷子新品种是安阳农科所报送项目,也是省推荐重点项目之一,忙了半月,逼近春节仍不得回。除夕之夜,北京己鞭炮声声,我们才踏上归程。在火车站候车室内吃碗年夜饺子,一节车厢内只有我们三人,一路风雪,大年初一中午才到安阳,兴荣领着孩子在安阳市铁西区高楼庄岳父家,等我过节。
那个年代,开会和学习之多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开会,高音啦叭通知,场场会议点名,一点空暇时间也没有,更谈不上什么个人空间。所幸大家都在大伙吃饭,不必烧锅燎灶。
有两件趣事记忆犹新:一是木履(踏拉板)盛行,自己制作,无论男女各有一双,当时塑料凉鞋尚未普及,木履便是夏日休闲时穿鞋之首选,每到开会,开场前就呱呱嗒嗒一片响声,好似鼓掌欢迎,又似战前日本人聚会;二是草墩普及,用麦秸编织而成,高约30厘米,花样各异,专门供开会时坐,比小凳舒服,比马扎儿实用,不用花钱买,几乎人手一个,开会时查查草墩就知道与会人数了,据说草墩编织技术来源于林县农村,究竟是谁先引入的未曾考证,也不知这项发明专利该归谁所有?
农科所浇地以前是用民主渠水,天旱季节,水源没有保证,派多人巡渠仍免不了半道截流。后来打深井三眼,因土渠渗漏严重,灌溉效率很低。水是农业之命脉,试验田用水更需得到保障。
全国都在“农业学大寨”,农科所当然更不例外。李成榜同志来所当领导,组织干部工人赴林县红旗渠学习,我带人到山西昔阳大寨村学习,并决心大干一番。首先做的事就是兴修水利,把所内渠道硬化。
李双元、杨振华(新乡县人,后任新乡市科委科长,高级农艺师)、庞化远(安阳县人,后任安阳市农科所副所长)等同志为硬化田间渠道没少操心,加工石料,修砌石渠,聘请林县石匠施工,我则带人上山采石。
采石场在淇县黄洞公社鱼泉村东,距武公祠不远,在黄洞武公祠水库旁的土窑洞中,安营扎寨,十几个人席地而居,蔬菜米面由所里送。秋风萧萧,湖水清清,每天上午打眼装炸药,正午12点淮时点炮炸山,下午顺坡往路边滚石头,用拖拉机和汽车往返运送。我和工人一道把钎抡锤,滚石装车,至今手上肋间还留有扛石头碰的伤痕。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直到派史向臣(后任河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编审)同志接替我时才回来。
在石渠建设中,是我提出修两段水平渠实现三井汇流的方案,沏底解决了农科所农田灌溉问题。还设计了一个翻水洞和两个洗衣池,但这个设计并不成功,几年后便被淤泥堵塞了。
电工王振家不知从何处弄来一台日本产半导体收音机,只有手掌大小,大家都感到新奇,传来传去爱不释手,我特意打开后盖比较一下与我组装的电子管收音的异同,试图弄清它的原理。
安地农科所革委会成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