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鸡毛上天(1974)

 

 

      1974年春天,多年不活动的基层党组织恢复活动了,经郭振勤、崔金本介绍,我被“纳新”为党员,并被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我自己也不明白这个“书记”算老几,在集党、政、研一切权利于一身的“革委会”中,我只是个委员而已,而“革委会”主任老干部郭振勤则为副书记,还有李成榜、崔金本、郝怀松等众多副主任和老干部,谁该负责呢?职责不清也不便多问,“三十六计走为上”,我最年轻,自报奋勇下乡吧!

 

      4月初,到 安阳县洪河屯乡南崔庄去住队。该村是毛泽东“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所指的地方。(1955年农业合作化期间,毛泽东在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安阳县南崔庄合作社《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所加的重要按语:“鸡毛不能上天,这个古代的真理,在社会主义时代,它已经不是真理了。穷人要翻身了,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鸡毛确实要上天了” 。) 南崔庄人一直记着毛泽东这一闻名于世的按语,过着勤劳的集体生活。

 

      南崔庄是个小村,三个生产队,当时大队支书是张广礼。住队干部共六人,安阳县派住的老李和小李负责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指导任务,交由中棉所和地区农科所负责,棉科所派项时康、蔡永芳两人常住,分工棉花生产和技术工作,农科所派我和崔恒敬两人常住,分工粮食作物生产和技术工作。有一个大队科研小组,在村北有二十多亩试验田,也归我们指导。

 

      我们六个人中,安阳县老李是组长,负责协调工作。中棉所项时康(后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和蔡永芳(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工作非常敬业,记得蔡永芳的父亲自台湾辗转国外秘密回来探亲,出了车祸,他们父子团聚时仍惦记着南崔庄的工作。农科所崔恒敬(孟县人,后任安阳市农科所农艺师)和我有较多的农业实际经验,与大队科研组的年轻人打成一片。

 

      当时经常有人到此参观,村头有一接待站,办有村史展览,负责接待来访人员。我们虽然住在这里,但六个人都在村里吃派饭,每生产队两个人,每人都有一张轮值表,不必大队干部操心,那天在谁家吃饭都由自已提前安排。绝对不能忘记的是:每天晚饭后把一斤粮票和一元现金偷偷压在饭碗底下(这是当时规定的下乡生活标准)。村里一百多户人家,我们差不多谁家都去过,尤其是我吃饭的三队,因吃派饭进过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认识。最感人的是村民不把我们当外人,炎热的夏夜,婆娘们在街头路灯下纺棉、搓线绳、纳鞋底,都赤着膀子光着上身,从不避悔我们几个外地人。

 

      从春天开始一直到秋收结束,引良种、搞试验、查虫情,南崔庄所有地块我都干过活。“立了秋,挂锄钩”,8月上旬,我们和大队干部一行十二人到北京参观学习,农业部接待者听说我们来自鸡毛上天南崔庄,特意安排招待所免除食宿费用。行前有个插曲记忆犹新:两天不在村内,房山墙上来了一群马蜂,在我路过时惊扰了它们,轰的一声全飞到我头上了,对我发起猛烈进攻,我越奔跑它们蜇咬的越凶,一女孩正在洗衣,她急中生智把一盆满是肥皂泡沫的洗衣水扣到我的头上,才赶走了这群马蜂。上火车时我的头脸和脖子还红肿着,头痛如针扎火燎,大家开玩笑说:“小郑你以后永不会患关节炎了!”(据说蜂毒能治疗关节炎),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抱着头在火车上闷坐到北京。

 

      另有件事难以忘怀,秋播前试用萘乙酸溶液浸麦种,一次浸了数千斤,浸后遇雨,无法播种,麦芽露出,在室内反复翻晾也阻止不了麦芽生长,心急如焚,如果再耽误下去,几千斤麦种将无法使用,会造成很大损失。三天后天空放晴,麦芽己长至2-3mm,但地湿仍不能下种,我们大胆决定,把长了芽的麦种放到日光下晒干,把露出来的麦芽又晒缩回去 (当时想:即便不能当种子仍可作饲料,以减少损失)。事后以此麦种作发芽试验,发芽率仍达95%以上,且发芽速度快,发芽势强,我们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坚持用此麦种播种,第二年真的迎来了小麦丰收。

 

      1974年南崔庄村粮食和棉花都是大丰收,驻队工作组受到地、县表彰和嘉奖。那年秋天,安阳市三中邀我去讲《种花生的哲学》,热烈的掌声,是对我的肯定。

 

      冬天,在南崔庄突然接电话通知,地委组织部找我谈话,任命我为中共安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核心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对这顶从天而降突入其来的乌纱帽,因始料不及而感到错愕。

与安阳县南崔庄青年科研小组在一起

 

 

[上篇]<---1974--->[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