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农业区划(1982)

 

 1982年春节刚过,我就到淇县县政府农业区划办公室报到上班了。

当时淇县县政府刚从中山街搬到红旗路不久,政府小院不大,只有三排瓦房,除正副县长外,只有政府办公室、人事局、生产指挥部(后称农委)在其中。院内没有会议室,人数多些的会议都在招待所临街三楼举行,那座十多米高的三层楼,是当时淇县的最高建筑物。县政府当时代步工具只有两辆四门吉普车,中排西屋是伙房和餐厅,多数人都在伙上吃饭。领工资或出差报销,要爬上车库边的小阁楼找会计老李。

政府门口就是护城河,河岸上一排高高的白杨,通过一座小桥与红旗路相连。红旗路湾湾曲曲,也未硬化,西坛有几户人家还在路中央,为了修直红旗路,县委书记张永兴不得不亲自出马去作说服和拆迁工作。县城内除几家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外,没有私人店铺,有三家凭粮票就餐的小食堂,两家理发店,一个浴池,一家旅店。

当时淇县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最高亩产400公斤。上年人民公社人均分配现金全年才29.6元,没有现在孩子们挣的压岁钱多。人心思变,都在传说外地搞大包干,包产到户自己耕种。

这年元旦,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全县普遍推行包产到户,种田积极性高涨,从此农村形势一天天好起来了。

农业区划办公室当时尚属临时机构,人员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在南排两间平房中办公,正对政府大门。主任为袁效文,成员有王履嵋、宋光华、张春喜、张贵明。为调查淇县农业资源, 我们经常上山下乡,骑自行车去调查访问,几乎跑遍全县。

我们办了一份油印小刊物,名曰《淇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每期300份,发给各专业组和县直农口各部门,县长和有关领导也送至案头,得到好评。,我是主编,我执笔撰写的文章有:《淇县气候之最》、《淇县地形和地貌》、《三十二年来我县人口发展的情况和问题》、《淇县农业生产水平和全国全省比较》、《淇县农业增长速度问题》、《淇县的植物资源(附淇县植物名录)》、《淇县农村能源问题》、《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我县人口问题》等。

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工作着,自认为此后几年,是我一生中最“才华横溢,思如泉涌”的高产年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这一年起,我每年都把自己写的文章装计订成册,一年一卷,直到退休!

刚到淇县时,每月四十一元工资,大部分开资都用在嘴上。料理开门七件事必不可少,当时每家每户都有购粮本,发了工资,就拎着面袋米袋往到粮管所排队购买。每人每月26-30斤,粗粮细粮按比例供应,搭配什么每月在粮管所内的小黑板上公布,面粉约50%、大米约10%、玉米面约30%、还有少量的豆、红薯、小杂粮等,每人每月四两食用油,因品种不同还得拿不同器具盛。冬贮大白菜、萝卜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因为当时整个冬季没有任何蔬菜供应。煤球是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打,也有街坊临居相互帮忙,各家都有自已搭建的棚子,专门放置煤球。

同院邻家添置一台十二寸的黑白小电视机,每到晚上大家都围坐在一起观看,《霍元甲》《陈真》等电视剧引人入胜。

 

  

[上篇]<---本篇--->[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