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农业区划办公室是个临时机构,但任务有急迫的时间要求,工作很忙,主要工作是“自然资源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这是本县首次资源摸底,一切工作都是填补空白,涉及到地理建制、地形地貌、气象、农业、林业、农机、水利、畜牧、土壤、渔业、草山草坡、农村能源、动植物等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很大。
淇县是一个小县,县域面积只有580平方千米。人口只有25万。但要摸清淇县农业自然资源、社会概况、生产现状、生产要素等情况,并非一件易事
。我们作了大量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另设几个专业小组。有农业、气象、林业、水利、农机、土壤、。。。等。
为了把全县划分为不同农业区域,需要先确定各行政村土地界限,我们骑车下乡,走遍了全县所有村村寨寨,首次把村界标明在地图上。
在袁效文领导下,整理材料、计算数据、撰写印刷、绘图晒图等工作,常全力以赴,工作到深夜。县政府大院内,人们都说区划办袁、郑、王等人是“杠头”,爱争论,但工作都毫不含糊。
我们的油印小刊物《淇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仍在继续,它是淇县有史以来最具权威的当地研究资料。这一年,我执笔撰写了《淇县农业结构分析》、《淇县农作物布局及调整》、《淇县究竟有多大》等文章。
这一年夏天,程海生负责主编《1949~1983
淇县工作资料汇编》,由于看到我们的油印资料,就力邀我参加编辑工作。分配我写了第一章,包括淇县概况、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等内容。炎夏酷暑,又无电扇空调,挥汗如雨,翻资料查文档整整忙了两个多月才交稿。李清堂、裴灿敏、尹正芝等编写其余各章,最后由李清堂主笔成书。后来《1949~1983
淇县工作资料汇编》这份资料,成了编撰《淇县志》之基础。
刚到淇县时,每月四十一元工资,大部分开资都用在嘴上。料理开门七件事必不可少,当时每家每户都有购粮本,发了工资,就拎着面袋米袋往到粮管所排队购买。每人每月26-30斤,粗粮细粮按比例供应,搭配什么每月在粮管所内的小黑板上公布,面粉约50%、大米约10%、玉米面约30%、还有少量的豆、红薯、小杂粮等,每人每月四两食用油,因品种不同还得拿不同器具盛。冬贮大白菜、萝卜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因为当时整个冬季没有任何蔬菜供应。煤球是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打,也有街坊临居相互帮忙,各家都有自已搭建的棚子,专门放置煤球。
这一年,父亲突然病了,他身体一贯很好,这次却祸从天降。厚祥在山东服役,我又工作很忙,请了两次假,回家照顾护理父亲。但大多数时间由小弟负责,至今仍对小弟
建军担此重任十分感激。
那个年代,每月往家寄钱,总捎封书信回去,坡头的邮政投递员是我小学同窗齐汝清先生,多年后他还记得每月都去扣觉生叔的门。信邮的慢,一般一星期后才能收到,重要的事只有打电报快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