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高产攻关(1989)

 

这一年,国内最不平静。改革开放走到十字路口,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中国向何处去成了议论焦点。

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是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特别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省会城市也有波及,而县城则相对平静。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没有太多关注。

由于经历政治运动太多的缘故,安定是众望所归。之后到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变色,说明中国强调安定团结的必要。多年后中国之崛起,西方多次危机则可证明:中国式社会主义之路是对的

技术转让之事己近尾声,陈勇他们搬到政府对面去了,我继续干我的本行,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市场活跃了,小西街的批发市场人群熙熙攘攘,商品一天天丰富起来。人们不平的情绪有所缓解。

那年,和刘振群主任一起,参加了鹤壁市《粮田双季高产攻关研究》工作。此项目由市科委王希忠、穆清贵,浚县科委孟玲、郭同文等共同负责,持续三年之久。我执笔写的材料有《吨粮田增产技术要点》、《粮田双季高产攻关研究》、《吨粮田技术工作总结》等材料。后来获鹤壁市“科技成果一等奖”。这年开始在桥盟乡吴寨村搞试验基点。 经常骑自行车往返于县城和吴寨村之间,午饭在村里吃,成了支书、会计、技术员家的常客。科普宣传车也经常下乡宣传, 到处讲《吨粮田技术》,重点是搞小麦、玉米双千斤。当时浚县有人提出要把玉米密度提高到每亩万株以上,遭到我们坚决反对,认为这种提法破坏群体与个体协调关系,会造成玉米减产。持别强调当时推广的玉米良种新黄单851,最高密度也不得高于每亩5000-6000株 ,实践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所谓高密度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科普宣传车下乡,顺便推广“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2万余袋。

配合山区办我到黄洞乡山区小柏峪村考察,执笔写出《考察纪要》,对山区开发和综合治理提出建议。撰写《我市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文,刊登在1027日《鹤壁报》上。

秋天,我被选举为第六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

 

  

[上篇]<---本篇--->[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