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春秋》---作者: 燕昭安

 

第七回 一代圣贤 隐忍求成为社稷

 

 

在我国商周之际,出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在品性上,他是道德高尚的君子、隐忍求成的智者;他表现出超人的政治智慧,总结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治国方略;他提出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以及王道学说等政治哲学思想,是儒家思想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那么,箕子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坎坷和磨难呢?他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呢?

 

 在朝歌城内的三仁祠西厢房,挂着一块横匾“箕子馆”,迎门是一尊箕子的塑像,南、西、北三面墙壁上,是一副长五丈四高五尺五的工笔彩色壁画。壁画画的是箕子的一生,画面撷取了箕子这位商朝重臣、被孔子尊称为“三仁”之一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一生中的六个片段,表现了箕子波澜壮阔的人生。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子姓,名胥余,他是商朝重臣,官居太师。在我们以往的儒家经典古籍中,对箕子的研究和介绍不太多,人们对他的了解很不充分。以往我们谈儒家的鼻祖,当然是孔孟,孔子、孟子,最多再往前数上个周公。其实,儒家思想,可以从箕子那里找到根源,箕子是儒学的先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学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蒲清先生就提出“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子”,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学界普遍接受。

“子”,是对有知识有道德的人的尊称,作为中华文化最早能称得上“子”的人,箕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

在品性上,他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隐忍求成的智者;

在文化上,他留下了《洪范》,是有可靠著作传世的学者;

在思想上,他提出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以及王道学说,是儒家思想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

他开发古朝鲜,创立的“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900年;

他的《麦秀歌》,是中国第一首文人诗;

他的《箕子操》,是中国著名的古琴曲;

据说围棋也是他利用箕子山(棋子山)的“磊落黑白石”发明出来的。

你看,在三千多年以前,这样的人物,多么可贵,可以说是天才、全才!

记载箕子的历史资料,最早出现在《尚书》和《周易》中,《尚书》收入了箕子的《洪范》,而《周易》中,卦爻辞中间唯一提到的可靠的历史人物,只有箕子。

《论语·微子》中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把箕子、比干、微子并称为“三仁”。

朝鲜王朝重要的三本历史文献《三国遗事》、《东国通鉴》、《东史纲目》,也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箕子的史迹。

朝歌城南关庙胡同,原来有一座“箕子庙。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给箕子庙写过一篇《箕子庙碑记》。柳宗元一生写过十篇碑记,文学史上称“柳宗元十大碑记”,《箕子庙碑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箕子庙碑记》中,非常精辟地把箕子的一生,总结为“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箕子都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了他哪些伟大的思想呢?

 

柳宗元所说的“正蒙难”,讲的是商朝晚期,周武王伐纣以前的事情。是赞扬箕子身处在商朝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自身虽然蒙受着巨大的危难和折磨,但却能够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又能够理智对待,讲究策略,洁身自好,垂范后世。

商代末期,社会上浮华奢靡的风气流行泛滥。大家都沉浸在满足现状,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状态,对面临的威胁、已经存在的危机,已经麻木不仁了。而箕子却是一个清醒者,他看出了社会的问题,感觉到了危机。

这里有个见微知著的典故:有一次商纣王得到一双象牙筷子,在朝堂上向身边大臣们炫耀。大臣们当然都交口称赞,说这象牙筷子多么洁白无暇,多么精致细腻;还说这筷子是宝物,饭汤里假如有毒,象牙筷子下去一搅,那汤立即变色,等等。

但是,箕子却没有随着大家起哄。他觉得,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是个不祥之兆,是个很不好的开端。

箕子向商纣王提意见,说:大王使用了象牙筷子,肯定不能再用粗糙的陶瓦碗碟,肯定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用犀碗玉杯,肯定不会用来盛粗茶淡饭、五谷之羹,就会想吃牦牛、大象和豹胎那样的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穿绫罗绸缎,乘华车,乘坐高级豪华的车子,要住高楼大厦。再发展下去就会想着把天下的珍奇宝物都拥为己有,还会制造豪华的车子,建造奢华的宫殿,这样下去,君王哪里还会振作精神处理国家大事呢?自此国家将走向衰落,这不是个好兆头啊!”

箕子坚持真理,敢说敢当。同时,他又讲究策略,具有政治智慧,关键时候能够首先保存自己,能够隐忍求成,到最终发挥巨大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商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激烈碰撞,眼看着国势渐渐地衰微,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箕子和比干、微子,这三个被孔子称作仁人、贤人的人,他们所采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比干采取了“死谏”的方式,强谏三日不走,在纣王的宫殿外一直呐喊,结果把纣王激怒了,被纣王把心脏挖出来,壮烈殉难。微子看到社稷难保,就带着些祭祀祖先的国家礼器,离家出走,逃难走了。箕子呢?箕子以他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对社会大趋势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从大局出发,从老百姓的生存出发,他在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前提下,采取了非常现实也非常聪明的做法。他怎么做呢?他不再一味的冒死去指斥或者劝谏纣王,而是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又善于保护自己,充分显示出隐忍求成的大智慧。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当时箕子曾经给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意思说,既然上天降下灾难,要灭亡殷朝,如果留下来能够把国家治理好,使天下太平,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如果自己死了,国家却仍旧得不到太平,那就不如远远离开。

也正是这种政治智慧,使箕子既坚持了原则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使得他的政治生命延长了四十三年。在后来的三四十年中,他办了很多事情,他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治国理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思想,留下了智慧,还创造了辉煌。

箕子知道,在当时那个政治环境下,要想做成大事,首先要保证自己活着。有一次,纣王彻夜喝酒,喝得天昏地黑,把时间都忘记了,他问身边的文武大臣,今天是什么日子了,大家竟然都说不出来,那个时候也没有日历、台历,没有手表。于是就派人去找箕子,说:大王让你去,要你说清楚今天的日期和星象。箕子怎么说呢?他说,哎呀,我也喝多了,不知道是什么日子,让我回去好好算算。为什么这样呢,箕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身为一国之君弄不清身处何时了,周围的人也都不知道日期了,天下很危险了;而一国之人都不知道日期,独有我却知道,那我就更危险了,就活不长了。所以他也就假装糊涂。

然而,有时候局势是难以逆转的。后来,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危险在一步一步逼近。箕子干脆披散着头发,假装疯了,和奴隶们混在一起,抱着一把古琴在朝歌城北的桑林中弹唱,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

 

箕子是个清醒的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社稷、民众,他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忍辱负重,隐忍求成,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延长了政治生命四十三年。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他又是毫不动摇,表现了凌然的傲骨和气节。他在哪些时候表现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结和令人佩服的气节呢?

 

箕子是个极端的爱国者,他始终忍辱负重,维持着大局,维护着大商帝国,心系着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命运。当形势恶化,非常危险的时候,有人劝他:你也该离开商朝,自己逃命去吧。箕子怎么说呢,《史记》中记载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他说,作为臣子,君王不听你的意见就愤然离开,那是向世人彰扬君主的错误而宣扬自己,是取悦和笼络民心,对我们国家的灭亡推波助澜,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啊!

终于,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就在周武王攻占了朝歌,国破家亡之后,箕子仍然保持了对故国的热爱,保持了高尚的气节和尊严。周武王仰慕箕子的政治才能,知道箕子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就找到箕子,向他求教治国方略。这个时候,周武王刚刚建立起周朝,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他询问箕子:我想请教你,殷商为什么会灭亡呢?

这个话,从正春风得意的周武王这个角度来说,向已经亡了国的大臣求教,也够谦虚低调了。但是,话里的那个“亡”字,在深深地热爱自己国家的箕子听来,那是非常刺耳的。箕子听了很不高兴,他不愿意听别人讲自己故国的坏话,他隐忍求成,也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也是有底线的。他当时沉默不说话,把头一扭,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周武王看到这个情况,感觉到自己失言了,赶紧改口,恭恭敬敬地问:“先生,上帝保护下民,使天下和睦太平,我对治理国家的很多道理还不是很清楚,请问怎样才能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呢?”这样,箕子扭过头来,陈述了《洪范》九畴,以一个曾经的大国老臣、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的身份和口吻,向武王传授了治国方略。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箕子高尚的气节。他这个时候是亡了国的大臣,面对不可一世的胜利者的时候,能够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情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箕子把治国方略传给周武王,不是为了周朝的江山巩固,更不是为了你周武王的个人政绩,他是为了使天下苍生能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百姓能够避免战乱和灾难。

 

为什么箕子在商朝晚期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保全性命;在商朝的死对头周武王面前,为什么箕子敢于冒犯却又能全身而退,还被分封诸侯呢?这当然是因为箕子的道德高尚,同时能够忍辱负重,隐忍求成,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后人没有提及的重要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往往造就少数天才式的神奇人物,他们的天赋和成就跨越行业和界别,集当时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顶级水平于一身。箕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商周之际名扬四海的学界泰斗。古希腊伟大的亚里斯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把这个称号给了箕子也是恰如其分的,而箕子的年代比亚里斯多德还早七百年,而且箕子比亚里斯多德还多出一个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头衔。箕子坚持真理又能够保全性命,他敢于犯颜周武王还被尊敬被分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学识地位。

在商周之际,箕子是个威望极高的人,他的道德文章,影响远远超过了族群和国界。他不但是资深的政治家,更是当时学识渊博的学界泰斗,是那个时侯顶级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

箕子是政治家、思想家自不必说,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讲这些。另外,他在当时还是通晓天文地理、学贯科技人文、擅长琴棋书画的通才。这在教化初开的当时,尤为稀奇珍贵,恐怕远甚于现在大师级国宝级人物。所以,相传商纣王如此暴戾,对给他提意见的人动不动剖心炮烙,施以酷刑,但对箕子却能网开一面;周武王能够屈身下就向箕子求教,而箕子尚且还能嫌怪武王用词不当而拒绝作答,迫使武王改口,最后还进退自如远走朝鲜,在上古专制时代箕子能够享受如此待遇,是他的学识威望起了很大作用。

说箕子是当时的大科学家,是因为箕子在商朝是主管观测天文、专事占卜阴阳的,他谙熟历法,由他“授时制历”,就是说时辰、日期怎么定,星宿现象怎么解释,都由他来负责,并且以此来指导农事渔牧,以及出征打仗、祭祀拜祖等等活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属于“高科技”的范畴。离朝歌西南70公里的陵川箕子山,就是箕子当时藉以观测天象的地方。所以当商纣王彻夜长饮,喝迷了,不知日期了,就要赶紧派人去问箕子。

箕子作为大哲学家更是当之无愧,他在《洪范》中对“五行学说”的阐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物质本体的学说,对此,我们以后还要介绍。

箕子还是个大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明确的作者的所谓文人诗叫《麦秀》,就是箕子写的,所以说他是中国最早的诗人。

《麦秀》是箕子到朝鲜后的第四年,回到中原一次,路过朝歌老家,当他看到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原来的宫殿已经毁坏坍塌,残墙断壁,周围长满了麦草,他触景伤怀,想起殷商失国的教训和自己多年的遭遇,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场,他当时已经是箕子朝鲜的侯王,嚎啕大哭不成体统;想小声哭泣吧,又感到近于女人的性格,反正怎么也无法表达自己那种悲愤的心情。于是触景生情吟出《麦秀》诗,诗中说:“麦芒尖尖啊,禾苗绿油油。那个小子啊,不和我友好!”这就是千古绝唱《麦秀》诗。朝歌的百姓看到这首诗,也都落泪纷纷。

《麦秀》诗假借一个失恋的女子抱怨“狡童”(美少年),抒发了作者对殷纣王不听劝谏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愤懑心情。诗歌语言朴实生动,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诗歌具有相当的影响。比如说以“比兴”发端(麦秀渐渐,禾黍油油),重章叠字的运用等手法,在后来的《诗经》中得到了发展;而这首诗假借男女私情用来抒发政治怀抱,这样的艺术手法,对后来战国时的屈原产生了影响,屈原在《离骚》中也借鉴这种艺术手法,并且发扬光大。

箕子还是个大音乐家,他的《箕子操》是我国比较早的著名古琴曲。汉代桓谭的《新论-琴道》,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都收有《箕子操》。

在中国古代,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了很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它往往是古代文人雅士进德修业、修身养性的必备之品。箕子创立了五行学说,最初的古琴有五根琴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非常讲究的。我们可以想象到,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箕子沐手焚香,轻挑琴弦,那种优雅和淡定,他把坎坷人生的内心愤懑,把对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考,把天人感应的玄妙领悟,把社会历史的演绎归纳,都赋予了琴弦,化作了天籁之音。

箕子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传说他还发明了围棋。相传箕子利用陵川箕子山棋子岭上的天然黑白石子推演天文,观测天象,占卦卜筮,并且演绎出了古代围棋。

我们今天着重讲了箕子的“正蒙难”,柳宗元对箕子的一生,还总结有“法授圣”和“化及民”,“法授圣”、“化及民”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看第八回《儒学先驱  治国方略法授圣》。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