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春秋》---作者: 燕昭安

 

第八回 儒学先驱 治国方略法授圣

 

 

在商周之际的动荡年代里,箕子历经磨难,忍辱负重,隐忍求成,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要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治国方略和对社稷苍生的哲学思考流传下来,影响后世。他是一个贤圣,更是一位智者,他的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在治国安邦和政治哲学方面都有哪些思想和理念呢?

 

柳宗元在《箕子庙碑记》中总结箕子的一生,把他的功绩归纳为“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正蒙难”讲的是箕子历尽磨难,却能隐忍求成,追求真理,保持气节。所谓“法授圣”,是说周王朝替代殷商后,箕子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历史的正面经验、反面教训加以总结,传授给周武王,流传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对儒家来说,周武王是位圣人。是谁把治国秘笈传授给了圣人?是箕子。因此说:“法授圣”。

西周王朝刚刚建立,从只管理一个“小邦周”,到治理偌大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够周武王伤脑筋了。在战场上他神采飞扬,对如何构建政治制度,如何设置权力框架,让他身心交瘁。不到三年,周武王就累死了。接替他的摄政王姬旦,人称周公,也是勤政的典范,“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就是他的事情,正洗头发呢,出了事了,要赶紧握着湿头发跑出来处理公务;吃一顿饭,要被打断几次,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先说事。

箕子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治国经验和思考传授给周武王,要不然,这些经验和理念靠周朝自己摸索,说不定要费多少周折和时间。箕子对周武王把治国方略和盘托出,并非有意在周朝受重用当官发财,而是为了使这些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得以传承,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惠及社稷苍生,以便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箕子的洪范九畴,从九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治理国家的九大法,即“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徵和向用五福、畏用六极。”《洪范》被后人收入《尚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是儒家必读的经典。洪范九畴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政治制度、治国安民、自然世界、天文历数、行为德性、人生祸福等等社会内容的全部。

《洪范》在中国政治哲学、思想文化史的地位非同小可。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在中国历史上它最早系统地构筑了专制王朝的体制架构,阐述了行政纲领、行政准则及行政决策方式,对于中国专制社会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洪范既是理念、学说,又是具体的方法。比如他讲“八政”,他告诉周武王:你建立国家,需要设置八种政务官员:一是管理食物的官;二是管理财务货币的官;三是管理祭祀的官;四是管理水利的司空;五是管理教育的司徒;六是管理治安的司寇;七是外交事务的宾;八是管理军事的师。等等。我们现在设立这个部那个部,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减的,在当时,能提出这样政权架构方案的,没有相当的经验和智慧是提不出来的。

箕子还向周武王讲“三德”,是作为一个君主的政治措施,就是“正直”、“刚克”、“柔克”。强调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要大权旁落。中正和平时期,就使用常规的正直手段;臣下蛮横不服管教,就采取严厉强硬的手段;百姓顺从听话,就采取宽大温柔的手段。

而“五纪”则是五种计时的方法,岁、月、日、星辰、历数,观察天象和季节,对于当时国家管理、君主行政、征伐用兵、祭祀敬祖,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洪范》中,箕子阐述最多的,是君主应该怎么样处理好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怎么样推出正确的治理国家的行政决策。为此,箕子提出了“王道学说”。那么,王道学说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王道学说是儒家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呢?

 

治理国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强制的手段,高压态势,对下臣和民众进行管制,这叫做“霸道”;再一种是以“仁义”、“慈爱”来感化,施加影响,进行道德规范,即所谓“王道”。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王道学说”到孟子那里才形成系统,而从箕子开始发端。     

箕子阐述的“皇极”就是王道学说,他讲的“王道”可以总结成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把五种幸福普遍地施予民众,让大家都得到实惠。哪五种幸福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得,五曰考终命。”一是要长寿,平均寿命要增加;二是要富裕,就是现在讲的实现小康;三是要健康安宁,要提高生活质量;四是要遵行美德,讲究文明,活得有尊严;五是要高寿善终,临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痛苦,过去讲“寿终正寝”,老死而不是病死,这个很重要。你看,在箕子的构想中,当君王是干什么的?不是自己享乐,作威作福,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要把这些幸福带给百姓,这才是个好的君王,才是所谓“王道”。反过来,还要避免六种困厄:“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扰,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第一不要早死。看来活着是第一位的。“未齿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两三岁还没换牙就死了,这叫做凶。这情况在古代很多。还不到二十岁就死了,叫做短;还没有成婚就死了,叫做折。第二种困厄是疾病流行;第三是扰,社会动乱,百姓惊慌失措;第四是贫,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第五是社会风气败坏;第六是国势衰弱,一派凋零。君王治理国家当然不能搞成这个样子。

王道的第二个方面是,君王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所谓“惟皇作极”。只有执政者做出好的榜样,臣民才能尊重你的法则,才不会有邪恶的帮派,百官才不会相互攀比。

第三个方面,要重视有品德、有操守、有作为的人,要敬畏这样的人,哪怕他是个普通出身的人。“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对那些有才华有作为的人,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箕子已经提到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你看十年动乱文化革命时,高级工程师,非让你下车间干体力活,你会画画会写文章,非让你去担大粪,你说会搞科研会搞设计,你肩膀能挑多重?你手能提多少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你什么都不算!你就是个剥削者。你看现在,好多行业好多单位都在喊缺乏人才,越是尊重人才的时候,越显得人才缺乏。文革的时候不缺乏人才,科学家在农场里种菜呢,知识分子都在扫马路。

第四个,要公正无私。“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箕子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要想当好天子,就应当像做父母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人们后来把一个地方的官员称作“父母官”,就是从这里来的。

作为君王,还要时刻注意“五事”:就是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容貌要恭敬,不能衣冠不整;言论要符合实际符合身份,不能胡扯乱擂;观察要明白、细致;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有见解。容貌恭敬了才显得严肃;言论符合实际了才能把事情处理好;观察明白了才能条理清晰;听闻广远了才有利于决策;思考通达有独到见解了才能够做到圣明。
    在《洪范》中,箕子还最先提出系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箕子讲“庶徵”,最先阐述了这样的思想。他认为天子的道德、行为、政策措施,可以招致气象的反映,天上的风、雨、冷、暖,也会与人间的政治形态相感应。箕子的思想是汉代董仲舒天人反应学说的滥觞。

 

箕子的洪范是儒家的经典,开了儒家仁政政治理念的先河,他要建立的政治秩序属于专制社会制度,然而人们通过研究竟然发现,在箕子所设置的制度和规则中,居然有了民主的萌芽。原先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所缺乏的民主规则,竟然早在三千年前就由箕子设计出来了。这是个什么规则呢?箕子是怎样设计这个民主规则呢?

 

在早先的学术界,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出现过民主制度和规则的,民主就是西方的舶来品,是西洋玩意儿。但是,近年来人们竟然研究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洪范》中,箕子就十分清晰地向周武王建议过一种民主制度或者说民主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多数决”原则。

“多数决”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箕子在“稽疑”中向周武王建议:有三个人占卜,结果有分歧,其中两个人所得结果相同,就听从这两个人的说法。上古占卜与国政不可分,占卜就是政治,三人从二,箕子的表述不正是古代的“多数决”吗?

箕子还讲,有了重大的疑惑,就要用心思考,要与大臣商量,还要与老百姓商量,然后再进行占卜。天子自己赞同,龟兆赞同,耆象赞同,大臣赞同,老百姓赞同,这就叫做“大同”;天子、龟卜、耆象都赞成,而大臣、老百姓反对,也还算吉利;如果天子、龟卜赞同而耆象、大臣、百姓反对,就会对内吉利对外有凶灾;假如天子、大臣、百姓都赞成而龟兆、耆象反对,就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得到不利的结果;等等。这被现代学者陶希圣称作代表五个方面的“投票权”。“多数决”这一西方政治最根本的民主形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由箕子做了清晰的设计和表述。

原来世界上对“多数决”的记录,公认为最早的是2400年前的古希腊,开始一种“哗噪选举法”,就是靠呼喊,以声音大小分胜负。后来发现不好把握,改成“分列法”,说yes的站到一边,说no的站到另一边,然后决定胜负。

多数决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程序,可以说,没有多数决原则,就没有民主政治。而早在3040年前,这个民主程序就在箕子的思考之中了。

 

柳宗元总结箕子光辉的一生三个阶段,还有“化及民”。化及民说的是箕子到朝鲜,创建“箕子朝鲜”,把中原的政治制度、文化、工农业技术带到朝鲜,促进了那里民众的开化、社会的发展。箕子为什么到朝鲜去呢?他到了那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周武王对箕子是非常佩服的。他有一次对众大臣说:商纣王如果好好利用箕子,我们到现在就很难打败殷商,我们就还会困居在西北的穷乡僻壤;你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国有贤臣,社稷洪福也。

周武王向箕子讨教过治国方略后,要重用箕子,给他高官。箕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带了5000个朝歌老乡,向东北方向进行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后到达现在的朝鲜北部,建立了延绵近900年的“箕子朝鲜”。

箕子拒绝在周朝作官而到那么远的朝鲜去,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在商朝时他就对微子说过:殷商如果灭亡了,我绝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周武王见箕子去意已定,只好封箕子为“侯”,实际上也不过是落个顺水人情。

箕子建立的“箕氏朝鲜”,在大同江畔的平壤建立国都。包括现在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

箕子带去的五千人中,包括懂得诗书、礼乐、医药、阴阳、巫术的知识分子,懂得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那时的朝鲜还未开化,箕子他把中原的文明带到了朝鲜,在朝鲜推行中原的礼乐制度,包括设置衙门官制、饮食衣服全随中国;政治上,箕子公布了八条成文法,禁止杀人、伤人、盗窃;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箕子曾是大商重臣,思想家兼政治家,既有经验又有理论,治理朝鲜当然驾轻就熟,很快就大见成效。由此可见,箕子不但是治国方略的传授者,是专制王朝的设计师,而且是治国安邦的实践者、推行者。

根据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编著的《东史纲目》记载,箕子的治理不出三年,当地民风大变,夜不闭户,没有了盗贼,妇人守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礼,无买卖婚姻,人民节俭敬睦,无争讼私斗,老百姓非常高兴。老百姓非常崇拜箕子,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黄河,把永明岭比作嵩山,编成歌曲又唱又跳,歌颂和赞美箕子。

柳宗元所说的“化及民”即是说,箕子开发朝鲜,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箕子到朝鲜去时已经53岁,40年后箕子去世,享年93岁。平壤西北牡丹峰有箕子陵。据《高丽史》记载:肃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就是说高丽王朝时,“礼部”曾经上奏折,基于箕子倡导教化礼仪对朝鲜的贡献,要求在箕子陵建立祠堂,举行祭祀。从此,箕子陵受到历代朝鲜人的祭扫与修缮。

箕子王朝共经历41代君王。箕子的第四十一世孙,名字叫箕准。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准被投靠到自己门下的燕国人卫满发动的政变所推翻,箕准南逃,箕氏王朝灭亡。按《东史纲目》所列箕子传世图,箕子朝鲜共历927年。箕准失去王位后,逃到朝鲜南部的马韩地区,建立了新的国家,自号武康王,又传国220年。

 

箕子王朝在朝鲜延续了九百多年,无论是中国的史书,还是朝鲜的历史著作,都有很多的记载。但是,近几十年来,出于某种考虑,朝、韩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不太想提这个史实。朝韩方面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是怎么讲述这个时期的历史呢?

 

    箕子王朝在朝鲜这段史实,中国古代许多史书都有记载,《竹书记年》、《尚书大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

朝鲜和韩国方面,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朝鲜半岛无论南北,他们的史书和教科书都沿用了“箕子封建说”。比起中国史书,古代朝鲜的史书对箕子在朝鲜的事迹记载得更清晰更详尽。高丽王朝僧一然著的《三国遗事》,朝鲜重要史书《东国纲目》,以及《三国史记》、《三国史略》、《高丽史》、《高丽提纲》、《东国通鉴》、《东史纂要》、《东史会纲》、《海东绎史》、《箕子志》、《箕子外传》等等,这些朝鲜史书和学者文集,都对箕子王朝有记载有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公元17世纪初)史学家林鹅峰也研究过箕子到朝鲜开创“东方君子国”。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以及朝鲜及南韩的许多民俗,也都可以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证明箕子开发古朝鲜的历史事实。

然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朝鲜和南韩的有些学者中狭隘民族主义逐渐盛行,开始提出一些争议,有的学者不承认箕子王朝在朝鲜的存在。

1959年,朝鲜毁掉了有千年历史的箕子陵。他们说箕子王朝不存在,箕子来朝鲜建国是中国汉朝时候封建统治者凭空捏造的,是为侵略古朝鲜制造的借口。甚至还有的说:把朝鲜民族看成箕子的后裔,是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朝鲜民族的侮辱。

挖掘平壤的箕子陵时,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为此,当局一方面开动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还专门举办了“老人宴”,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一些老年人集中起来,宴请吃饭,一面安抚一面施加压力。

与毁掉箕子陵古迹相对的是,19941011日新建了极其宏大的檀君陵。檀君叫王俭,是朝鲜民族传说的祖先,据说是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与熊女所生,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于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

因此,现在朝鲜半岛无论南北,“箕子封建说”都被视为殖民史观,而“檀君朝鲜论”则是正统的国史观。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200年这段历史成为空白。

但是,在韩国民间,对箕子这个祖先是高度认同的。朝歌是箕子的家乡,朝歌城经常接待来自韩国的朋友。韩国氏族总联合会、韩国殷氏大宗亲会、韩国林氏大宗亲会等都与朝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经常派出代表来朝歌的三仁祠、摘心台、纣王陵顶礼膜拜。朝歌的代表也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古朝歌与韩国姓氏源流研究的交流活动。

武王伐纣以后,箕子被封到了朝鲜,而同时,商纣王的兄长微子被封到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则被封在朝歌,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关于这段历史,请看下一回《武庚禄父  帝辛后嗣不沉沦》。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