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春秋》---作者: 燕昭安

 

第十六回 宁子饭牛 贤人名士本贫寒

 

 

在朝歌的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没有显赫的身世,出身贫寒,但他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通过个人奋斗,得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赏识,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是与管仲、隰(xi)朋、宾胥无、鲍叔牙齐名的名士宁戚。

 

    宁戚是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669年在位)时人,出生于朝歌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经过个人奋斗,成为齐国齐桓公的股肱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并称为“五贤人”,在齐桓公称霸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宁戚是中国古代出身社会下层而不甘沦落、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终获成功的典型。他还是宁姓的始祖。

宁戚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大后听说齐桓公在齐国励精图治,寻求霸业,就到齐国去,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他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等待时机。一次,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就拍打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卫人本来就擅长于歌唱,歌声悲切悠长,他唱道:

  出东门兮白石斑,

  青松翠柏插云汉。

  布裳褴褛粗衣旧,

  草秸饭牛薄夜半。

  牛兮努力食细草,

  长夜漫漫待天旦。

  寻遍卫宋鲁齐地,

  尧舜禹汤何时现。

桓公听到歌声,感觉很特别,看到宁戚虽然衣衫褴褛,但气度不凡,眉宇间闪烁着智慧,心中不禁升腾出爱惜之情。齐桓公特意制止了轰撵清理场地的士兵,停下来听了一会儿,说:“我觉得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传下命令,把宁戚放进城里,安顿他住下来,还派人给他送去一些衣服帽子让他穿戴。成语典故“宁子饭牛”和“宁戚扣角”就是说的这个事情。

 

齐桓公称霸,得益于他胸怀广大,招贤纳士,重用人才,求贤若渴。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贤士。没有管仲、宁戚等齐国“五贤人”的辅佐,齐桓公就难以成就霸业。

 

宁戚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时候是卫黔公和卫惠公复位的时代,卫国经过州吁之乱、公子朔篡权一系列折腾,一步步走向衰落,而齐国却国力日盛,正雄心勃勃图谋称霸。

我国历史上这个时候直至战国时期,各国诸侯或者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称雄称霸,非常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招贤养士,豢养“门客”,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每杀头牛,自己只取一豆”肉,大概也就十来斤,其余的都用来供“门客”食用。每到年底,田常领取俸禄,自己只留二制,就是两匹布帛,其余的都分给做衣服穿。战国初期的魏文侯尊贤礼士,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馆,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合着留不合则去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门客学士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能率先称霸,得益于他胸怀广大,招贤纳士,重用人才,求贤若渴。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贤士。他最看重的管仲,其实原本是他的仇敌。

齐桓公即位前叫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就是卫宣姜的娘家哥哥,与另一个同父异母妹妹文姜私通的那位齐侯。齐襄公到后来在国内外都搞得很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国家眼看要分崩离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出路只能是逃亡。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大臣杀死齐襄公,另立公孙无知为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公孙无知,派使者到鲁国去,准备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而此时已经有人私下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也赶紧回齐国。两公子谁能够先回到齐国,就可以被大臣们拥立为国君。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截。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正在赶往齐国的公子小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回国。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其实,这一箭射在了腰带扣上,公子小白只是装死,反而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于是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然而,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齐桓公早闻知管仲的才能,十分敬重他,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正是齐桓公这种爱才惜才、求贤若渴,为了得到人才不惜一切的气度,使得他身边逐渐聚集起管仲、鲍叔牙、宾须无、隰朋、宁戚等一群贤才,一个超级智囊团。

 

宁戚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在齐国长期任大习田(农官),在那个时代,农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他管理农事,奖励恳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齐桓公为了考察宁戚的才能,先是让心腹大臣管仲先去试探。管仲回来说,我看是个人才,大王可以亲自召见一下。齐桓公把宁戚叫过来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曰:卫国百姓,姓宁名戚。桓公说:我那天听你唱歌,嗓音倒还不错。但是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却唱什么何时现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你个放牛赶车的,为什么要讽刺朝政?越说越怒,命令拉出去斩首。

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夏桀杀了龙逢,商纣杀掉比干,今天我宁戚荣幸地成为第三个!宁戚说:“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当下无事将来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不久也必定遭遇危险。”齐桓公怒气渐消,对宁戚说:寡人只不过是试探一下你,看来你还真是条好汉。宁戚说:贤明的君主要选择人才来辅佐,有志之士也选择君主而依靠。大王如果讨厌直率而喜好阿谀奉承,我愿意被杀也不会来你手下做事

接着,宁戚滔滔不绝,讲了一番治理国家的设想;第二天又晋见齐桓公,又分析天下大势,讲了一番帮助齐国称霸天下的策略。齐桓公当时正踌躇满志,意欲强国富兵,称霸四海。宁戚一番宏论正合其意,齐桓公非常高兴,决定重用宁戚。有的大臣劝谏齐桓公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就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重新整理修缮了一处官府,隆重地斋戒了五天,把宁戚安置好,破格重用,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

不久,管仲按照齐桓公的旨意派各位大臣去四方巡视,使宾胥无驰而南,隰朋驰而北,宁戚驰而东,鲍叔驰而西,结果这四个大臣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桓公就任命宁戚主管农政财粮方面的事务。

 

据说在管仲向齐桓公引荐宁戚这件事上,管仲的一个小妾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看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智慧如管仲者,尚有弄不明白的事情,需要一个美眉出来点拨。一代英才宁戚的命运,不经意间,受到了一个女人的影响。

 

宁戚被引进临淄城安顿下来后,齐桓公让心腹大臣管仲出面去与宁戚谈谈,看宁戚有什么要求。那个时代想当官是说不出口的,宁戚对管仲只说了五个字:“浩浩乎白水”,管仲琢磨这个“浩浩乎白水”究竟是什么意思,怎么也想不出来,堂堂大学问家,长期在宫中当公子的师傅,竟然琢磨不出宁戚的意思,真是没有面子,因此也无法向齐桓公汇报,连续五天请假不去上朝,整天满脸的忧愁。

管仲有一个小妾叫作婧,长得聪明伶俐,平时爱读诗习字,看见管仲一连几日愁眉苦脸,就问:我看你五天不上朝,面有忧色,有什么事情说出来,我给你参谋参谋?”管仲说:你个妇道人家,这不是你能懂得的。小婧听管仲这样说,斯斯文文地说了一番话,让管仲听得目瞪口呆。小婧说:妾听人家说,不要因为别人年老、低贱、幼小、体弱就看不起人家。过去姜太公到七十岁的年龄时,还没什么成就,在朝歌城的街市上屠牛卖肉,但到八十岁时成为周天子的太师,九十岁时受封到齐国。由此可见,能因为他年老就看不起他吗?商朝初年的伊尹,他的出身是奴隶,给人家当厨子,为了见到商汤,甚至去当有莘氏女儿出嫁时的陪嫁之臣,但后来被商汤重用,位列三公,辅佐商汤治理天下。由此看见,能因为一个人出身低贱就看不起他吗?再说到皋陶之子伯益,五岁就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由此可见,能够因为一个人年幼就忽略他的智慧和才干吗?有一种良马叫駃(jue)(ti),生下来七天,快跑起来就能超过它的母亲,由此可见,能够因为体弱就可以看不起他吗?

管仲没想到小婧能说出这么一番道理,赶紧从卧席上起身,连声道歉,说:你听我说一下这里边的原因。几天前,主公要我去了解那个卫国人的想法,宁戚见我什么也不说,只说了一句:浩浩乎白水!我怎么琢磨也想不出他为什么这样说,想不通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才整天发愁,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向主公汇报啊。

小婧听了掩着嘴笑了,说:大人愁的就是这个呀?人家的意思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你还听不出来?古时有白水之诗,诗中不是有这样的句子嘛: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宁戚的意思是想在齐国谋个职位为主公做事啊。管仲听了觉得有道理,高高兴兴地去向齐桓公汇报了。

齐桓公得了宁戚,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让他当大司田,主管农业财粮;隰(xi)朋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齐桓公任命他当外交大臣;宾须无刚正无私,做事严谨,齐桓公让他当大司理,负责治安司法;

加上管仲、鲍叔牙两位宰相,为齐桓公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桓公之所以能与几位贤士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共同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磨难经历和理想,更因为齐桓公能够与贤士畅所欲言、交友交心。《吕氏春秋·贵直论》记载这样一件事: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在一起饮酒,喝到兴处,桓公对鲍叔牙说:还不起来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说:希望主公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底下的情景。” 齐桓公离开坐席对鲍叔牙再次施礼,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齐国的江山就不会有危险了。”古人感慨地评论他们君臣的这次对话: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国家就危险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宁戚在齐国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千百年来,宁戚成为贤才起于贫贱的典型被人们津津乐道。屈原《离骚》中有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云 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把宁戚和伊尹、吕尚、百里奚等历史上著名贤臣相提并论,足见对宁戚的十分推重。唐代李瀚编纂《蒙求》,也把宁戚扣角伊尹负鼎并提。

 

宁戚是卫国朝歌人,他又长期在齐国作官,所以在古代齐地现在的山东,仍然留有许多有关宁戚的遗迹。而宁姓的太始祖是卫武公,但宁姓的古代名人中,要数宁戚最早,是宁姓族史中重要的人物。

 

宁戚是卫国都城朝歌人,他的祖上是声名显赫的卫武公。卫武公把他的一个儿子姬季亹(Wěi 音伟)封于宁邑,即今天的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由于宁戚在齐国做官,现在的山东还有多处宁戚的遗迹。
   
《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记齐州章丘县有宁戚城,说此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东通志》卷三十四疆域志也记载章丘县有宁戚城,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并明确地说此城是齐大夫宁戚采邑
   
《太平寰宇记》卷十八记载,临淄县境内有康浪水,并且说是宁戚叩牛角而歌曰康浪之水白石粲,即是指这条河。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记载登州胶水县有宁戚冢,谓此冢在县西六十里宁戚冢因山为坟,俗呼为鸣角阜。胶水县现在已经不存在,宁戚冢所在位置属于平度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平度县志》,卷二十三古迹记有宁戚冢,并记有清雍正七年(1729)莱州知州姚廷槐主持在此地立碑,碑文曰齐相宁戚墓。县志还辨正说,宁戚在齐为大夫,当称为,不应当称。姚廷槐还主持在城西一里处立一块碑,碑文曰宁戚饭牛处。县志辨正说,《太平寰宇记》谓宁戚饭牛处在临淄是不对的,其实应在平度,甚至直接把宁戚说成是莱州平度人了。但更多的古籍包括《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献,更加言之凿凿,都是讲宁戚是卫国人。

在宁姓古代名人中,战国以前的有三人,宁戚、宁俞、宁越,都是卫国人。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人,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夺取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文公在位25年,接受前朝教训,励精图治,卫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卫国慢慢恢复了元气,国力渐强,在各诸侯国中再次站住脚跟。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夫的宁武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卫成公时代,成公被一时的繁荣景象迷失了方向,荒淫而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而宁武子则周旋其间,装聋作哑,自保其身,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因此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当国君有道、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孔子认为,宁武子那种聪明别人能够做到,可他那种愚昧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愚不可及成为一句成语,不过今天的词性由褒义变成了贬义词,多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形容人极度愚蠢。

另一个宁氏名人宁越,战国时卫国中牟人。此中牟不是现在的中牟县,而在今天的鹤壁市鹿楼乡。宁越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本回我们讲了本来地位低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向事业成功的宁戚,下一回讲的是相反的典型,请关注第十七回《玩物丧志 好鹤误国弃朝歌》。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